海洋洄游鱼类的特点
海洋的水面十分辽阔,深浅的差距也非常巨大。虽然每一种鱼类在海洋中有它一定的地理分布,但为了寻找比较集中的食物,探求适宜的产卵和越冬场所,或多或少总是经常在活动,并作长距离的运动。这种行动很少是分散的,每年在某一季节中定期出现,形成典型的洄游。那些生活在外海表层的大洋性鱼类,差不多每年不停地在洄游状态中度过。这些鱼类的活动力强,都具有有利于游泳的纺锤状体形。大洋上层的鱼类洄游常常是为了二个目的,即生殖和觅食。个体巨大的金枪鱼群体在数周内或数月内出现在某地区的海上,在另一时期则完全看不见踪影。金枪鱼的洄游可能是根据它们经常吃的几种鱼类,如沙丁鱼、鲱以及其它小型鱼类的移动而形成的。栖息在我国黄海和东海的鲐鱼鱼群,每年秋季南游至黄海南部及东海越冬。每年4-5月间,分4支向北在沿海作产卵洄游,至烟台外海一带繁殖。一般于5-7月在烟台和威海一带外海产完卵后,向辽东半岛沿岸和渤海进行摄食洄游。至9-10月,鱼群折返向南游至越冬场越冬。黄海鲐鱼鱼群的洄游,各个环节连续进行,洄游的距离至少有一、二千公里。
我国黄、渤海的带鱼鱼群的洄游路线和距离与鲐鱼有近似的特点。它的越冬场所在黄海南部。4月中旬开始向北作产卵洄游。中途分为两支,一支游近海州湾及山东半岛南部沿海产卵,产后在沿海肥育;另一支则继续向北,进入渤海产卵。5月中至7月中产完卵后分散在沿海肥育。10月以后至12月底以前,摄食的鱼群开始集群,陆续由北向黄海南部的越冬场洄游。
鲭是温水性鱼类,冬季生活在外洋,一到夏季,内湾的水温上升,就到大西洋北部两岸的近海生活、觅食。5-6月在近海产卵,之后,就在内湾及河口栖息。大群的仔鱼和幼鱼生活在内湾和河口地带。到了11月份,鲭游至外洋越冬,一直到翌年5月再度回到沿海水域。
沙丁鱼的洄游完全和食物的移动密切相关,它们虽然在遥远的外海产卵,但从7月至11月,成鱼游至北方沿海,但幼鱼决不在沿海大群出现。
推荐文章:
- ·鲢鱼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(我国特有的四大家鱼之一)
- ·小鲤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(滇池麻鲤)
- ·哲罗鱼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
- ·蛇为什么能够不吃不喝而不死
- ·细鳞鲑的生活习性及地域分布(冷水性名贵鱼类)
- ·动物自残行为的背后动机是什么呢?
- ·寿命最长的鱼
- ·海洋鱼类的护幼习性
- ·大嘴鳇鱼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(骨唇黄河鱼)
- ·鲤鱼的起源演化及地域分布格局
- ·世界最早养殖的鱼类
- ·赤魟的生活习性及药用价值(左江鯆鱼)
- ·达氏鲟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(小腊子)
- ·为什么飞蛾喜欢围着灯火打转儿?
- ·石爬鮡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
- ·斑鳢的地域分布及药用价值(南方蛇头鱼)
- ·刀片子银飘鱼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
- ·新疆裸重唇鱼的习性及地域(新疆高原鱼类)
- ·平鳍鳅鮀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(八根胡子鱼)
- ·鱼需要氧气吗
- ·我国的淡水鱼类究竟有哪些
- ·恶霸犬十大排名
- ·鲫鱼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(生命力最强的鱼类)
- ·高体白甲鱼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(台湾兔仔鱼)
- ·鮻鱼的生活习性及地域(红眼鯔)
- ·淡水鱼类的护幼习性
- ·江鼠大鳍鱯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
- ·厚唇裸重唇鱼的习性及药用价值(西北高原鱼类)
- ·蟾胡子鲶与革胡子鲶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
- ·赤眼鳟的生活习性及地域分布(假草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