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淡水鱼类的地理分布区系划分
动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划分,历来为鱼类学家关心的中心议题之一,划分方法各抒已见,较有影响的划分方法在此仅介绍三种。
张春霖先生于1954年9月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“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”一文,认为中国淡水鱼类区域的划分与陆生动物、植物不完全相同,应分为黑龙江、西北高原、江河平原、东洋区和怒澜区等五区较合理,并分析了各区特有鱼类或优势种类的特点。
1、黑龙江区:包括黑龙江、松花江及乌苏里江、图门江、鸭绿江各流域。区内鱼类主要群系是耐寒的种类,如圆口纲的三种七鳃鳗,鲑形目的鲑科10种、茴鱼科2种、胡瓜鱼科1种、狗鱼科1种,鳕形目的江鳕,鲟形目的史氏鲟、鳇,刺鱼目的三刺鱼等冷水性种类,均为本区特有的代表性种类。
2、西北高原区:本区包括新疆、西藏北部、内蒙古、青海、甘肃、陕西、山西等地。区内主要是高原或山地,所棲息的鱼类均具备特殊的适应条件,如能耐旱耐碱,或能棲居于急流水底,故种类比较少,虽本区各属是各区中最少者,但有些特珠适应生存环境的属,种类特别多,成为优势类群。例如裂腹鱼亚科约70种,条鳅亚科110种构成本区的特有种类。
3、江河平原区:本区为一大平原,包括长江中下游、黄河下游、淮河流域和辽河下游,区内除各江河干、支流外,还有波阳湖、洞庭湖、太湖、巢湖等大小数千湖泊,因其地势平坦、水流缓慢,主要鱼类的特殊适应特点是,一般的形状是身体侧扁,头尾均尖,略呈纺锤形,胸、腹、臀、尾鳍都很发达。鲤科的大多数种、属分布在这一区域,如鲤、鲫、鳊、草、青、鲢、鳙、赤眼鳟、鳤、鳡、鯮、鲌、鲹、飘鱼、麦穗鱼、铜鱼、棒花鱼、鳈等。本区内鲤科鱼类不但种数繁多,且其种的个体产量也很丰富,堪称为鲤科在亚洲的繁殖中心。
4、东洋区:本区包括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云南东部、贵州、福建、台湾等地,区内鱼类多属喜温暖的亚热带、热带鱼类。本区内生活于高山峻岭河川中鱼类,由于水流湍急,栖居的鱼类多在口部或胸部具有吸盘,以能在急流中生存。本区以热带性生物的种属繁多为特征。其鱼类群系组成与越南、泰国、缅甸、印度各国的情况相似,其代表性种类主要为鲤科的丹亚科、野鲮亚科、鲃亚科,平鳍鳅科,鲇形目的长臀鮠科、锡伯鲇科、芒科、粒鲇科、胡子鲇科、鮡科、鲀头鮠科等。
5、怒澜区:本区为雅鲁藏布江、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所流经的区域,包括西藏南部和东部、四川西部、云南西部。区内河流均为南北流向,使东洋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水的交流而共存于本区。譬如野鲮亚科、鳅科的沙鳅属,平鳍鳅科、鲿科、鲶科的鲶属、合鳃目的黄鳝、鳢科的乌鳢等种类与东洋区相同;而裂腹鱼亚科、条鳅亚科等种类与西北高原区相同,两区鱼类的混杂是本区鱼类区系的特点。
推荐文章:
- ·厚唇裸重唇鱼的习性及药用价值(西北高原鱼类)
- ·斗鱼的求爱习性
- ·秦岭细鳞鲑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(秦岭名贵花鱼)
- ·斑鳢的地域分布及药用价值(南方蛇头鱼)
- ·平鳍鳅鮀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(八根胡子鱼)
- ·鱼类的进化适应
- ·中国结鱼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(傣族鲤鱼)
- ·蛇为什么能够不吃不喝而不死
- ·赤眼鳟的生活习性及地域分布(假草鱼)
- ·猫对科学的贡献有哪些
- ·乌鳢的生活习性及地域(北方蛇头鱼)
- ·亚热带马口鱼异鱲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
- ·华鳈与小鳈、黑鳍鳈的生活习性
- ·鲚鱼的习性及地域分布(凤尾毛花鱼)
- ·鱼类体表的色彩与生活习性
- ·日本七鳃鳗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(寄生鳗)
- ·养鲤鱼的方法和技巧
- ·台湾小鳊鱼台细鳊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
- ·台湾马口鱼须鱲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
- ·中国淡水鱼类的八个区系复合体
- ·中华鲟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(鱼中珍品)
- ·香鱼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(淡水鱼之王)
- ·锦鲤的生活习性及其品种
- ·比目鱼窄体舌鰨的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
- ·我国历代学者对鱼类的认识
- ·鱼塘养殖如何规划
- ·蝴蝶的翅膀为什么五颜六色?
- ·热带鱼为什么会褪色
- ·虎嘉鲑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(川西北名贵猫鱼)
- ·银鲫鱼是如何传宗接代